对市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 | |||||
类别: |
A | ||||
签发领导: |
张军武 | ||||
公开属性: |
是 | ||||
刘智代表: | |||||
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消防安全精细化管理的建议,经会同市住房城乡建设委研究答复如下: | |||||
市消防救援总队以“精细化管理”理念,推动从粗放、被动、模糊的管理模式转向精准、主动、量化的管理模式,不仅解决“面”上的问题,更深入到“点”和“线”,促进消防安全责任、措施、意识落实到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位居民。 一、构建“精准化”责任体系,解决“谁来做”的问题 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权责清晰,避免责任真空。 一是落实“五位一体”责任包干制。物业公司:承担主体责任,负责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保养检测(如灭火器年检、消防管道水压测试)、消防通道的日常巡查清理、电动车集中充电点管理、微型消防站日常值守。社区、居委会:承担属地管理责任,负责组织宣传、协调资源、组建志愿者队伍、督促物业履职,并对独居老人、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进行登记与关爱。业委会、业主:承担监督和自律责任,监督物业的消防工作,将消防安全条款写入物业服务合同,并通过业主公约规范居民行为(如禁止楼道堆放杂物)。街道、乡镇:承担领导责任,将社区消防安全纳入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,定期组织联合检查和应急演练。消防部门、公安派出所:承担监管和指导责任,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执法,提供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。 二是推行“楼长制”“网格长制”。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或楼栋单元,指定负责人(可由热心党员、退休干部、志愿者担任)负责本区域的日常消防安全巡查和宣传,成为最前端的“眼睛”和“哨兵”。 二、实施“智慧化”技术防控,解决“如何高效管”的问题 利用科技手段弥补人力管理的不足,实现实时预警。 一是建设“智慧消防”物联网系统。智能烟感/温感报警器:在居民家中(特别是独居老人家庭)、楼道、电井等关键位置安装,报警信息可同时推送至业主、物业监控中心甚至消防平台。水压、水位传感器:实时监测消防栓、喷淋系统的水压是否正常,异常情况即时报警。智能用电监测系统:监测楼道、电井内的线路是否存在过载、漏电、温度异常等电气火灾隐患。视频监控AI识别:利用已有摄像头,增加AI算法,自动识别消防通道堵塞、电动车入户、楼道内动火等危险行为,并发出语音警告和上报信息。 二是升级电动车管理手段。智能充电桩:具备充满自动断电、过载保护、故障报警等功能。电梯阻车系统:利用AI摄像头识别电动车,一旦识别成功,电梯将停止运行并发出警报,从根本上杜绝电动车“上楼入户”。 三、开展“差异化”风险管控,解决“管哪里”的问题 精细化管理要求识别不同风险点,采取针对性措施。 一是建立社区消防安全“风险地图”。对社区进行全方位风险评估,标识出高风险区域(如电动车棚、燃气调压站、老旧电气线路楼栋、群租房、特殊群体家庭等),进行重点布防和频繁巡查。 二是实施“人群分类”关爱。特殊群体清单:建立独居老人、残疾人、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清单,定期上门检查用火用电安全,为其安装联网型独立烟感报警器,并建立邻里互助守望机制。出租房管理:与房东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,明确要求配备灭火器、应急灯等设施,并将租客纳入社区消防宣传体系。 三是“一点一策”治理顽固隐患。楼道堆放物:除了宣传和清理,可设置“临时物品存放区”,疏堵结合。消防通道占用:采用物理隔离(如可升降的防撞柱)、高清抓拍、联合交警执法等多种方式综合整治。 四、推行“常态化”宣传演练,解决“人的意识”问题 火灾防控,意识先行。宣传演练不能“一阵风”,要润物细无声。 一是精准化宣传。线上:利用社区微信群、公众号,定期推送针对性的消防小知识、警示案例(如电动车火灾视频)、安全提示(大风天禁火)。线下:在公告栏、电梯广告屏、单元门口进行视觉化宣传。针对不同人群,开展“消防夜校”(针对上班族)、“假期少儿消防营”(针对学生)等活动。 二是实战化演练。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员参与的消防疏散演练,模拟真实火场环境(使用烟雾弹),让居民熟悉逃生路线、掌握灭火器“提、拔、握、压”的基本操作。定期对物业保安、楼长、志愿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,使其成为“见火不慌、抬手就灭”的“准消防员”。 三是建立积分激励制度。推行“消防安全积分卡”,居民参与培训、演练、举报隐患等均可获得积分,积分可兑换物业费、小礼品等,形成正向激励。 五、完善“标准化”应急准备,解决“救早救小”的问题 一是强化微型消防站建设。配齐配强人员(队员24小时分班值守)、装备(防护服、空气呼吸器、破拆工具)、灭火器材(高压细水雾装置更适合小区狭小空间)。定期与辖区消防中队开展联勤联训,确保关键时刻发挥作用。 二是优化应急标识系统。确保消防疏散指示标志清晰、明亮(尤其是声光控型),在楼道地面设置荧光或蓄光型疏散指示地贴,即使在浓烟环境下也能为居民指明方向。 加强居民社区消防安全精细化管理,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、多方协作、科技赋能、人人参与的系统工程。其要求我们从“人防”到“技防”,让管理更智能、更高效;从“泛化”到“聚焦”,精准识别并管控最高风险;从“管理”到“治理”,激发每一位居民的主人翁意识,实现共建共治共享。通过“精细化”的管理,推动构建“责任清晰、设施完好、预警及时、响应迅速、意识普及”的社区消防安全共同体,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 | |||||
2025年9月11日 | |||||
工作人员: |
曹津铭 |
联系电话: |
022-27351095 |